民族调查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一针一线绣出侗乡“致富花”——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

时间:2022-03-05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有一栋木质结构的侗绣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一幅幅精美的侗绣文化制品、展示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技艺,也见证着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杨甜的不懈追求。她以针作画、以线寄情,绣出侗寨人家的独特情怀,不仅使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将手工艺术变成了真正的致富产业,带领侗乡姐妹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用匠心守护传统

  在美丽的三江侗乡,侗绣技艺延绵近千年。

  杨甜从7岁起跟母亲、姐姐学习刺绣技艺,12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绣制一整套衣物。长大后,她嫁进当地侗绣名家,在婆婆的指点下更是如鱼得水,绣技越发精进。

  “侗族刺绣是融合剪纸和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一件精品侗绣,要经历剪纸、镶边、绣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所有的工序中,最难的其实是剪纸。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几百、上千剪,而每一剪都必须一气呵成。”谈到侗绣的工艺,杨甜娓娓道来。

  一手握剪,一手拿纸,小剪咬着纸片,一开一合,一旋一弯,短短几分钟时间,一幅活灵活现的龙就成型了——在采访中,杨甜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剪纸技艺,无需打底稿、描线条,所有图样和纹路都存于心中,只要拿起剪刀,各式各样妙趣横生的图案就能跃然而出。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杨甜在传承侗绣的道路上坚守了50多年。

  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在过去,侗绣多是代表绣娘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到了我们这一辈人手中,侗绣就是传承和发扬我们侗族的文化。”杨甜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套纯手工的侗衣,从纺布开始直至绣制完成,往往需要耗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由于手工刺绣的效率太低,如今传统侗绣主要是作为手工艺品,体现艺术和收藏价值。在不断地发扬传统侗绣技法的同时,杨甜还汲取新的创新理念、技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侗民族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她多次荣获国家、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品大奖。

  为进一步拓宽侗绣的推广渠道,杨甜创新产品,把侗绣和手镯、戒指、耳环等银饰相结合,让这些传统侗绣散发出新的魅力。她还经常自掏腰包,辗转全国各地参加展览,不辞劳苦只为让更多人了解侗绣之美。

  三、倾囊相授推广技艺

  为了让侗绣文化有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2012年,杨甜一家拆掉了自家的木楼、花光了积蓄,历时两年多,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侗绣博物馆。

  这里如今既是杨甜的工作室和侗绣作品陈列室,更是周边侗族妇女学艺的地方。

  担任博物馆“掌门人”后,杨甜手把手将刺绣基本技巧、色彩搭配等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参训者。在她的带动下,徒弟中不少人已成为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地也在着力打造集培训、交流、销售于一体的侗族刺绣产业发展平台,引导更多侗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2016年起,杨甜又担任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三江侗族传统服饰刺绣技艺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定期到学校给每个班级学生上侗族刺绣技艺培训课。“祖宗传下的东西不敢忘也不能忘,侗绣是民族的文化,就算再困难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杨甜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ztzl/zxzt/mztjjbcjhdzl/t113629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5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