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多年来,金城江区第五小学在大美教育育人体系建构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德育功能,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架构了“六突出六融入”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少年充满活力、千姿百态而又具有共同的家国信念和情怀。
一、突出长效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管理。
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树立目标化、自主化、特色化意识,计划管理抓常抓新,形成特色;过程管理抓活抓细,注重养成;效果管理抓点抓面,发展个性。同时,将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技能培养与自主发展、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相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师资培养、培训中,搭建教师学习、实践平台,通过主题行动学习、专题讲座、民族技艺培训等,增强教职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创新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一是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中,通过“学校文化大家谈”沙龙,内化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二是环境文化打造,以“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为原则,以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主线,做好“三个一”建设(即一景观、一窗口、一阵地)。学校精心设计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门、窗、墙、廊檐、地板都融入各民族文化元素,摆放学生各个民族书画、手工作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班级板报等,开设各民族教育宣传窗口,播放民族团结进步歌曲、故事、专题报道等,树立学习典型。结合河池优秀中华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将展示、实践、教育以及民族社团、少队活动场所等整合为一体,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与民族文化教育体验馆•红领巾之家和“莫一大王”文化展厅,通过“三个一”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进行民族团结共融教育,全力拓展立体、多维、创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空间,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三是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较好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促进各民族学生沟通的文化桥梁。在校园里,课堂教学、课余交流都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各族学生之间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三、突出系统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育人课程。
学校聚焦文化教育的思想熏陶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中心,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互联网+学科拓展型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大美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大美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美育课程的开发实践”等课题研究为依托,科学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资源,构建“三研、四编、五美”的民风民俗、民族节庆、红色文化等12类民族文化美育课程。并通过《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兴趣特长发展实施方案》,有效落实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培育了一批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开创了偏远民族地区“全域、全员、全课、全程”多领域育人先河,填补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文化育人课程的空白。
四、突出常态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有机植入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的同时,以原校本教材《河池乡土文化课外读物》为蓝本,出版了河池市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用教材《最美河池》。利用本套教材,在全校开设最美河池、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课及社团。通过“学科+民族文化”课程统整,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一体化实践。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一门独立课程,又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并以主题班队会、网络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手抄报评比、手工书画比赛“五个一”活动相辅,激发学生关注、研究民族文化及创作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在抗击新冠肺炎延学期间,学校组织音乐教师创编了毛南族《防疫山歌》,通过线上教学在全体师生和家长中传播,赋予了民族文化更为丰富的育人内涵。
五、突出实效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德育体系。
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出发点,以特色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五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德育体系,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德育特色发展格局。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以“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为教育途径,通过国旗下班级主题风采展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朗读亭启用仪式、喜迎十九大、红色传奇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校园节庆,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传承项目研讨交流、千人歌颂共欢庆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歌传唱、童谣新唱、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民族手工展评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效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开展“聚焦脱贫攻坚感受山乡巨变”小记者主题采访、“小公民助力扶贫大业爱心”义卖、推普扶贫实践活动,与金城江区侧岭乡拉合小学、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小学等40多名瑶族贫困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台湾花莲县新城乡宜昌小学等区内外多所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沟通,增进各民族之间情感。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学校以“新三好”创建活动为契机,举行“法律永远伴我行迈实人生每一步”“与法同行做新时代文明人”等系列法治教育“新三好”大讲堂,在提升师生法治素养的同时普及民族团结法律法规,宣传民族政策,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新三好”,促进各民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学校还将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等内容编写入由学校主编的广西中小学地方教材《法治教育(小学)》中。
(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
学校巧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三月三”、扁担节、莫一大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契合点,广泛开展学说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支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个民族风俗“六个一”工程。同时通过戏曲进校园、民族管乐器艺术赏析讲座、民族文化教育综合展演,创编民族歌舞《传唱莫一》,普及板鞋操等,让师生深切感受各民族文化的辉煌灿烂、民族大家庭的欢乐祥和,深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亲情文化节、“书香飘万家”、体验融合式家校共育尚美少年家长开放日、“小手拉大手 同讲普通话共学民族语”等活动,结合“三书香”创建,开展亲子诵读国学经典、亲子民族手工制作、家庭民族美食制作评比等。通过小手拉大手,以及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吸引、带动家庭、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培养民族家国情怀,影响社会成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六、突出促进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师生评价。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严格落实评价对象全体化,评价内容全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对教师进行特色教育与学科教学双项考评,坚持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和个人。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民族文化人文素养、民族文化技能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激发师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内驱力。
近5年,学校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第四届亲情文化节,承办的“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河池市育人论坛等活动备受各方关注和高度评价,活动点击率、网络直播浏览量均突破9万。
学校《体系建构与多民族文化融入的全面育人新样态:大美教育体系的十年研创与实践》科研成果获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发表。在“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2019全国育人论坛、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暨观摩活动等省级以上教育研讨活动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并作为广西唯一的学校代表在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推广典型经验。黄献芬校长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在自治区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介绍。
学校“互联网+学科拓展型校本创新课程”物化“学科+民族文化”成果《多彩语文》《魅力数学》,推广运用于86个教学班,受益师生6000多人次,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获奖达60余人次。主编的广西中小学地方教材《法治教育(小学)》已通过自治区教育厅审查,并在全区小学推行试用。校本教材《最美河池》被区内外50多所学校借鉴使用。区内外2000多人次到校调研、参访、交流学习,各级新闻媒体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相关报道近30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