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调查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公益 > 正文

民族曲艺的时代担当——第三届广西曲艺展演综述

时间:2022-06-19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近期,第三届广西曲艺展演成功举办。展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展演作品以“喜迎二十大,赞美新时代”为主题,集中展示了近三年来广西曲艺创作取得的成绩。

  总体上看,展演的作品是一批在思想、艺术、制作方面都进行了精心打磨的优秀作品,25个曲种40部优秀曲艺作品,代表了三年来广西曲艺创作的最高成就和水平。曲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展示了广西民族团结、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在描绘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瞬间的同时,呈现了时代精神的本质特点,表现了广西曲艺家对时代使命的担当。

  描绘时代,聚焦重大主题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气。”从这些展演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曲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并记录壮阔时代,为人民创作喜闻乐见、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自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为曲艺创作提供了无数珍贵素材。邕州横鼓《一条棉被》、广西渔鼓《代号“柳江河”》《逃跑的新郎》、桂林渔鼓《半床红军被》《临阳红》《歌唱壮乡好儿郎》、螺琴说唱《血染的入党申请书》等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深刻感悟,并通过不同叙事方式及视角,很好地阐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初心使命的践行,达到了诉说、感动与奋进的统一。宾州丝弦《王司令员开火车》则以王司令员开火车的事迹为内容,高度浓缩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之旅和奋斗之旅。

  说唱结合,刻画鲜明人物形象。曲艺是以说唱的形式来讲故事或者刻画人物形象。在这次曲艺展演的作品中,脱贫攻坚是艺术叙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家既是亲历者又是记录者,他们用心用情书写了扶贫路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取得的光辉成就。侗族琵琶歌《布央村嫁女》、坭兴鼓书《新来的女书记》、唱采茶《姑辽茶香唱小康》、卖鸡调《花农舞春风》、校椅临江壮歌调《茉莉赛群芳》、瑶族铃鼓《莎草花》《盼春梅》、广西渔鼓《“羊”眉吐气》、广西文场《文秀,你回来啊》《十里柚香》、鹿儿调说唱《茶乡农》、壮族末伦《乡村振兴歌一曲》、邕州横鼓《再起航》、南宁春锣《一房跨两县》、壮族八仙鼓《春风暖》等作品,都是以脱贫攻坚的故事来展现党和人民政府的决策与智慧,“以说中带唱,说唱带演”的表演形式,深度聚焦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展现了扶贫干部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刻画了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广西各族人民群像,为在中国大地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工程立传。

  植根民间,创新多元民族曲艺形式。如何描绘和展示多元的文化,创新多元民族曲艺韵味艺术作品,曲艺家们一直在思考并在进行实践。创新,是艺术家永远的追求。广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各个民族形成了品种繁多、特色鲜明的民族曲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南宁春锣、壮族末伦、侗族琵琶歌、瑶族铃鼓、壮族八仙鼓、坭兴鼓书等富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曲种,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独树一帜的曲艺形式,既推动了广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起到了对民众的教育作用。如靖西壮族末伦是壮族古老的且最具代表性的曲种,它犹如活化石一般存在于壮家的生活深处,壮族末伦《乡村振兴歌一曲》,就是古老的曲艺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它来自于乡村的田间地头,像一枝山茶花,亲切而魅力无穷。另外,广西与东盟各国一衣带水,如何表现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的深厚友谊,以及积极开展交流往来的美好情感和愿景,曲艺家也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如粤曲《友谊之歌》以老挝女艺术家的视角,回忆她在参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期间,与中国艺术工作者之间相知、相遇的有趣经历。另外,小品《一起向未来》、粤曲《千里睦邻一戏牵》、对口说唱《中国速度》等节目,讲述了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友好往来,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故事。牛娘调说唱《人间处处有真诚》、粤曲《荷花颂》、桂林渔鼓《除五瘴》、瑶族铃鼓《嫁郎》《瑶衣谣》、采茶说唱《喜宴》、小品《我要上春晚》、粤曲《满满的菜篮欢笑的脸》、漓江渔船调《渔王上岸》、快板与唱天《壮美广西看今朝》、群口相声《壮乡大拜年》、数来宝《连环套》等作品,植根于民间又不乏时代气息,曲调优美动听,是历史文化传说和民族人文风貌的艺术再现,生动讲述了广西故事。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ztzl/zxzt/zzqmzgzwyhmzgzqkjlzl/t1245040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5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