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焦点 > 正文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和谐奋进、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幸福美好城市发展之路。
(1)融入社区发展治理,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动力。成都市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探索超大城市“三交”工作新格局。一是织密社区“三交”工作网络。建立健全由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的各区(市)县和23个市级有关部门工作责任体系,完善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打造区(市)县民族工作联席会、驻区有关单位联席会、街道党建联席会、社区民族工作协调会“四会互动”平台,组建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队伍,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全覆盖工作网络,推进民族事务向社区下沉延伸。二是出台社区“三交”工作标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发《关于开展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开展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将民族工作纳入《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和成都市城乡社区依法自治事项及协助行政事项清单,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主动对接、居民有效自治、社会协同参与、法治全面保障的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共同体,为基层社区发挥作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力有效指导。三是创新社区“三交”工作模式。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和各民族党员、代表人士示范作用,创新“党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1+211”治理模式和“五线发动六大平台工作法”“组织联建、事务联议、活动联心”三联机制等工作模式,组建社区“石榴籽会客厅”和“民族一家亲法治宣传队”等平台队伍,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推进幸福城市建设,创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条件。成都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幸福城市。一是完善各族群众“想进来”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等“一站式”服务机构519个,开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363医院、西囡妇科医院少数民族就医绿色通道,做好“9+3”免费教育等相关工作,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等政策,完善成都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就业社保巡回服务和就业援助机制,推动实现包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建立各族群众“能融入”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开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指标体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三是营造各族群众“活出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创建进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医院、景区、两新组织、工业园区、宗教活动场所等“十进+”活动和区(市)县整体创建,聚焦服务需求与促进融入,打造了“蓉城一家亲”、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民族情社工服务中心、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等特色品牌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2个,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了共促民族团结进步、共筑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
(3)厚植天府文化基因,畅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灵桥梁。成都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天府文化和城市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以天府文化凝聚各民族人心。弘扬“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扶持唐卡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羌绣传习所等非遗项目,举办藏历年、羌历年、彝族年和那达慕、颁金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成阿0公里”“茶马古道市集”等民族团结文化地标和“蓉城一家亲·中华文化讲堂”等活动品牌,彰显城市多彩文化之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以语言相通联系各民族感情。成都市创新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一基地多站点、一主修多选修”模式,建立成都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和多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区教学站点,采取集中教学、多点教学、线上教学和参观见学等方式,对来蓉少数民族群众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和时事政治、法律法规、中华文化、就业创业等拓展培训。已先后为300余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帮助,促进其增强发展能力,拓宽社会交际,更快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三是以宣传教育增进各民族共识。打造“蓉城一家亲”民族工作品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8个,投放《蓉城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等7部公益宣传片,举办“蓉城一家亲——讲好民族团结成都故事”“蓉城一家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建成“蓉城一家亲”主题公园广场3个,编发《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20问》《民族团结成都故事集》等宣传资料2万余册,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人人谈”专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不断增进“蓉城一家亲”城市共识。
(4)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延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空间。成都市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勇担四川首位城市责任,全力助推省内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共同迈向现代化。一是开展结对援建传递真情。成都市自2012年开展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工作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谱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动人诗篇。截至2021年,成都市累计投入资金36.59亿元,选派干部人才8000余人次,支援阿坝州和甘孜州,助推19个县(市)脱贫摘帽并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至2025年,成都市计划对省内民族地区完成财政资金援助22.6亿元,实施项目援助1200个,选派各类干部人才三批次共1400余名挂职援助,帮助培训培养各类干部人才不少于5万人次,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迈向现代化。二是建设飞地园区共谋发展。高标准建设成阿、成甘飞地工业园区,高质量培育产业生态链,高层次搭建各族干部交流锻炼和各族群众共事创业的平台,实现与民族地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事业共荣。截至2021年,成阿园区引进重大项目138个,其中规上企业9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26.79亿元;成甘园区投入资金约47.5亿元,签约落户重大项目5个。三是实现迁蓉群众安居乐业。投入资金约1.5亿元,支持“5·12”汶川特大地震阿坝州受灾羌族群众异地集中安置村建设,建成永久性住房188套、油玉连接路28.1公里、通信基站2个、小广场4座,标准化卫生室1个和永久供水、天然气入户等基础配套设施,支持村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帮助当地群众开办农家乐190余家,形成“跳沙朗、听羌笛、住羌家、喝咂酒、品羌食”的自驾游模式,打造了集高山生态游、羌俗风情游为一体的新羌寨,实现少数民族移民在成都安居乐业。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