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调查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风俗 > 正文

湖北以“融”为导向全方位推动各民族互嵌交融

时间:2023-03-11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湖北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等比较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环境营造、法治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用力,全方位推动各民族互嵌交融。

  一、系统谋划推动“融”

  一是政策规划推动。召开系列重要会议,出台系列重要文件,实施系列重大举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大局大势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将支持民族地区“两山”创新示范区建设写入省党代会报告中,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事关民族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将民族地区全部纳入乡村振兴区域协作帮扶重点县(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嵌入式”方式融入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动纲要。二是项目牵引推动。依托湖北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目标定位,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化实施、体系化评价、具象化举措细化实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立省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建立12个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基层倾斜,2023年整合各类资金近1000万元,在全省实施100个“三项计划”省级试点项目,分级筹措资金1200多万元,支持武汉、巴东、来凤、五峰四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样板。三是机制保障推动。建立省委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明确21家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民族工作列入省级督查事项;组织、宣传、巡视等部门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两个纳入”的工作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教育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财政部门完善差别化财政支持政策,降低民族地区公共事权分担比例;文旅、人社、共青团省委等部门将实施“三项计划”列入年度重点项目,形成推动各民族互嵌交融的强大合力。

  二、搭建平台深度“融”

  以实施“三项计划”为抓手,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社区、园区、景区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基层社区、窗口行业、新兴领域延伸。一是以社区为单元共同缔造“同心家园”。发挥社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小组等组织的“细胞”作用,开展同心家园共创活动,从群众可见可知可感的实事小事做起,发动各族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引导各族群众在互嵌式居住中共同创业、合作共赢。武汉市的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创新经营模式,与当地群众合开“早晚店”,早上当地群众卖热干面,晚上新疆群众卖羊肉串,双方共同承担开店费用,既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各民族交融。二是以园区为载体共同缔造“美好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科技教育园区、商贸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和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模范单位、模范班组,与浙江、新疆、西藏开展“民族团结共建·东西部劳务协作”“鄂博·楚星青少年手拉手”等系列活动,成立鄂疆交融发展实践创新基地、鄂藏文化交流中心,实施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累计吸纳有组织转移劳动力近2.5万人,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200多个,团结合作纽带更加紧密。三是以景区为纽带共同缔造“精神家园”。用好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挖掘长江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依托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旅游走廊,联动配套16个文旅融合项目和旅游线路,打造了昭君出塞、唐崖土司城遗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旅游线路,以人文化、生活化的方式将“四个与共”理念厚植于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营造环境促进“融”

  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一是用心搞好服务。完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创新来时有人询、住时有人引、政策有人讲、就业有人帮、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的“八有”举措;在全省大中城市设立78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政策培训培训点,建立960处服务中心、站(点),为各族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打造“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的四级服务平台。二是用力解难帮困。把党史学习教育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紧密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稳岗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落实同等公共服务。三是用情讲好故事。聚焦湖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推出《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武陵王》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精品;利用“网言网语”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推出“疆湖故事”“疆湖儿女”等系列创意短视频、微电影,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各族群众在鄂就业创业、抗击疫情、助人为乐等感人故事。

  四、厉行法治保障“融”

  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全面梳理现行有效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出调整完善的意见建议。二是坚持系统治理。将民族事务纳入平安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下沉党员”协调共治机制,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联防联动体系,搭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大数据平台,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同”。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303/116166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5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