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调查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风俗 > 正文

内蒙古赤峰聚焦“四强化 四注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时间:2023-04-14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赤峰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四强化 四注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一、强化全局性谋划,注重建机制保长效,民族工作政治方向坚定不移

  赤峰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党政部门创建工作责任体系延伸至各旗县区、市直部门及乡镇苏木街道;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2021-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保障机制;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22个部门和地区共同组成的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深耕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市、旗县区两级均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专项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赤峰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考察、巡察检查、政绩考核,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赋分权重达到15%;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会等议事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配置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创新性引领,注重抓特色添活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有形有感有效”,不断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宣讲全覆盖”专项行动、举办主题研讨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体验馆等教育实践基地、线上线下同频推进“民族团结+”等举措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教育全覆盖,打造了具有赤峰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大力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作了《牧民永远歌唱中国共产党》等一大批红色文艺经典作品,举办了“中华一家亲·巴林草原情——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赤峰那达慕”等特色活动,《阿日奔苏木婚礼》等10余种少数民族古籍被列入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名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正确导向和引领作用。

  三、强化整体性推进,注重抓关键打基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各领域

  把民族工作的重心下沉到乡镇苏木街道、嘠查村社区,制定了《赤峰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推出“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合体”和“城市民族综合服务体”工作模式,打造了“城市乌兰牧骑”工作品牌和28个“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邻里节等系列“微活动”,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着力把社区打造成各民族共事共乐共居共学的温暖大家庭,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印发《赤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实施方案》,以京蒙对口合作帮扶为抓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联合研学、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深度交流、全面交融;开展“争做民族团结石榴籽”主题实践活动300余场,覆盖青少年6万人次;开展“永远跟党走”等党史进校园活动1650余场,参与师生40余万人,不断延伸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触角,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贡献青春力量;制定《赤峰市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路线,深挖各类景区的文化内涵,促进各族游客在旅游过程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依托“翁旗文冠花、杜鹃花旅游节”“喀喇沁旗红叶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不断加强红色旅游路线开发,在发展旅游事业中讲述好革命历史故事,推动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农区与牧区并重、南部与北部地区并重、农村牧区与城市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原则,相继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指导性文件,全面深化创建工作内涵。

  四、强化融合性惠民,注重抓民生解民忧,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行稳致远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发展定位,深入剖析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着力在“融”和“实”上下功夫,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把创建工作融入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改善、社会治理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组织各旗县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心连心”活动,为1.5万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20余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三五”期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53亿元,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99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和9.3%,助推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将民族领域法律法规全面纳入“七五”“八五”普法规划,融入法治宣传教育全过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304/11625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5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