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近年来,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网络化、平台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1)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民族团结“力度”。一是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年度工作计划,与党委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网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县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党建带创建活动,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二是健全机制拧紧链条。落实主要领导包片,科级干部包村(社区)、党员干部包组、组干部(网格员)包户的四级包保平安建立推进机制。建立两个片区党支部联合制度,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乡、村(社区)组三级联动定期排查报告机制及排查研判工作机制。建立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强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三是打造阵地深化运行。整合全县各乡资源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多心”合一,系统整合,平台共享。将乡村法律顾问、驻村政法干警等进行整合,探索成立多个石榴籽人民调解委员会,助力矛盾化解。
(2)深化宣传教育、提高民族团结“热度”。一是“群众例会+”释能。延伸群众例会品牌内涵,将群众例会与法治宣讲、村民自治、自主管理、解决民生诉求相结合。统筹四级包保力量、派出所、司法所等到社区召开群众例会,传达政策信息、开展普法宣传、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反馈到各业务部门。通过群众例会将群众诉求反馈,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积分管理”促参与。制定积分管理办法,每月开展入户检查评比并公布,通过亮积分、比积分、兑积分等措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自主发展内生动力,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川善治”助力乡村“智”理。开展“川善治”+“道中华”小程序应用推广,村“两委”带头注册、带头使用、带头推广、带头回应群众诉求。各村(社区)通过在“川善治”小程序应用平台发布各类村务公开,积极引导村(居)民通过“川善治”小程序线上合理表达诉求,积极主动“线上”回应诉求,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治理提升的可知可感。
(3)坚持产业发展、拓展民族团结“深度”。一是做强做特产业链条。采取“大园区、小业主”“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以苗岭茶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建成苗家手工茶传承示范基地项目,推广“建新绿茶”品牌,做特茶叶产业。目前园区已建成3个绿茶加工车间、2个展销中心,涵盖了茶叶生产、包装、观光旅游等功能,全乡茶叶产业10000亩,年产值11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发展烤烟、红梁、蜂糖李、丫杈猪、肉牛等种养殖业,特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助力各族群众多元化增收,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二是高质量助推经济发展。用活财税优惠政策,招商引资8家企业落户马嘶,拓宽经济发展链条外延。成立乡级集体经济平台公司建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茶叶产业为抓手,开展租赁、研学、投资分红、发展产业等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成效明显,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着力改善民生、提升民族团结“温度”。一是改善民生福祉。“十三五”时期,改扩建苗寨公路路基16公里,硬化22.2公里,切实改变晴通雨阻的旧状;建成浙川东西部扶贫车间、苗家手工茶传承示范基地、苗族风情文化广场,集聚产业发展、手工传承、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马嘶民族文化综合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二是精细网格管理。将全乡6个村(社区)划分为微网格,整合党员、村组干部、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人员组建网格员队伍,配备专兼职网格长6名、每个网格配备1名驻村辅警,按属地原则一人管理一个网格,建立网格微信群,以“基层八大员”身份治理末梢一线,负责平安创建宣传、政策引导、矛盾排查化解、法律服务、为民代办等工作,做到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理顺民族地区平安建设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脉络。三是智慧平台支撑。组织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积极参与,整合视频监控、森林防火专用监控等视频资源,结合无人机拍摄网格全景图,基于网格责任体系,申请微信“值班号”进行统一管理调度,打造马嘶苗族乡智慧管理平台,为平安马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