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龙马潭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创新城市民族“五线工作法”,积极引导辖区内各族群众,携手共绘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有形有感有效助推龙马潭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1)高位推动,织密“组织线”。搭建“街道—社区—单元网格”三级城市民族工作体系,主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一是街道层面。建立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街道办事处分工负责、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共治机制。建立督导检查和目标考核工作机制,完善督查责任、专项督查和督查通报等制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并开展专项督查16次。二是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社区两委委员、居民代表等共83人为小组成员的社区民族工作小组,推动社区党组织和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化社区大党委,召开区域化社区民族工作推进会12次,交流经验、研判工作、解决问题。三是单元网格层面。邀请网格优秀党员等,组建有针对性服务的“石榴籽”调解组、就业引导组、权益保障组、环境保护组、文艺娱乐组等5支志愿服务小组,并为每个小区、楼道选聘1名热心居民作为民族工作联络员,推动形成民族团结全覆盖工作格局。
(2)全民动员,延伸“宣传线”。坚持全覆盖深入学习宣传,通过连“点”成“线”扩“面”,着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新格局。一是“机关+社区”深入学。街道党工委扛起主体责任,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机关和社区干部开展“专题讲座”“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8场次,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学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二是“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向各族群众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累计推送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历史文化故事、法律法规常识等信息860余条,厚植民族文化情怀。线下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平台,成立一支由25名网格人员组成的“流动宣传员”队伍,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服务进社区、企业、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截至目前,组织开展集中宣传7场次、专题宣讲5场次,发放相关资料6000余份。三是“教育+文化”相融合。以教育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组织优秀教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17场次,着力打造“蒋兆和故居”现场思政课等示范精品课程。举办“酒城大舞台”周演、民族文化节、孝老敬亲等活动,定期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观影会、趣味运动会、读书会、民族歌舞展演及书画摄影等活动,累计开展近117次,参与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
(3)创新载体,强化“阵地线”。创新打造“一中心、两基地、四工作室”,服务辖区各族群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发展。“一中心”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石榴籽”便民服务窗口,通过一站式服务、网上服务、“两微一端”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为各族群众提供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劳动就业等服务11人次,慰问困难群众12人。“两基地”即龙马潭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展陈馆和小市街道民族团结爱心互助站,围绕政策法规咨询、医疗就业指导、矛盾化解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介绍民族习俗、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作成果,全力开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四工作室”即“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活动室、民族政策宣讲室和民族文艺创作室,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民族政策宣传讲解、民族文创活动等服务。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113件,开展民族政策集中宣讲32场次,推出民族文创作品8个。
(4)培育典范,扩大“影响线”。一是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深度挖掘辖区内独特的资源禀赋,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商旅文化古街——卿巷子,展示充满活力、多元化的多民族聚居文化街区,为各族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商业机会,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培育民族特色企业。鼓励和大力支持“雪花棉絮”“鸿盛祥作坊”“生发荣作坊”等民族特色企业发展传统手工业、特色美食、酿酒产业等,带动周边群众3000余人就业创业、共同致富。三是选树民族先进典型。将促进民族团结纳入“五好家庭”“文明家庭”“道德模范”“龙马潭好人”等先进模范的评选条件。截至目前,辖区内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名,市级五好家庭、“健康家庭”2个,龙马潭好人1名,区级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40余个,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激发更多群众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5)助力治理,筑牢“稳定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工作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构建街道和谐新局面。一是探索“积分制”交流服务。探索公益服务积分制模式,吸引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到社区党建共创、文明共建、治安共管、卫生共抓等社会公益活动,营造“用积分记录新风、用积分兑换服务、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的社区治理良好氛围。共开展“邻里和谐一家亲”“健康巡诊”等31次专项工作,累计3320余人次主动参与到治理工作当中。二是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街道统筹、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机制,吸纳46名民族团结志愿者进入“小市管家”队伍和20个社区网格工作室,对清真寺等各民族聚集场所进行安全检查57次,及时掌握各族群众动态和维稳信息,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30余件。三是推动“公益性”社会服务。建立互帮互助机制,号召各族群众向留守老人、困难群众捐资捐物。街道慰问困难群众16人,共计3500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