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近年来,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在强引领、增动力、惠民生上下功夫,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宣传教育,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领力
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现代特色产业基地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引导各族群众从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切实感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借助2020年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成功创建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州级特色文化旅游名村。2022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0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50多个农牧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借助平台载体,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教育,带领广大农牧民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二、补足短板弱项,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驱动力
坚持用好用活民族类专项资金,借助地区资源禀赋的独特优势,补足地区现代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弱项,推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宜宾市筠连县团林苗族乡相邻3个脱贫村,先后获得600万元的两项资金叠加投入,开发出“鸽贵人”系列产品,打造出“鸽贵人山庄”“云养鸽”等特色养殖体验项目,2022年实现利润89.65万元,每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过10万元,分红21.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4478元。泸县嘉明镇石燕村在2022年申请到50万元的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打通了当地0.38公里的花椒基地道路,变“断头路”为“致富路”。
三、持续改善民生,增强各族群众推动发展源动力
聚焦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现实需求,坚持“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发展理念,以民族类专项资金为“引子”,整合撬动各类其他资金,推动民族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高各族群众的收益,有力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2013年迤沙拉村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后,10年间通过连续的1000多万元民族类专项资金投入,撬动各类资金近2亿元投入,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6月正式授牌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0元,比2010年增长了328.72%,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9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蜕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