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近年来,仁和区积极探索和完善“菜单式”文化服务新模式,以传统节气文化为主题打造“知时节”“招牌菜”, 以本土非遗文化的赓续传承烹饪“特色菜”,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好“家常菜”,通过这“三道菜”不断拓展文化服务内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招牌菜”用传统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引领方式和全民阅读载体,以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紧扣“知时节”主题,以“节气文化+”形式,融入本土文化、非遗文化、才艺展示、文创展示等内容,丰富读书会的内容和形式。以“这里仁和•知时节”读书会为起点,把握群众需求,进行多样化配菜,先后衍生出“妙莲姐姐讲节气”“时节光影”“传统礼仪文化进校园”“知时节巧市”“听琴说书”等相关系列活动,打造出具有仁和本地特色的“知时节”品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自2019年持续举办“这里仁和•知时节”读书会活动至今,累计举行现场读书会100余期,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
二是“特色菜”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光彩。致力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积极申报民族特色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大田板凳龙”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苴却砚入选为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俚颇彝族打跳、俚颇彝绣、俚颇彝族肝生制作技艺、福田镇彝族油茶制作技艺4个民族特色文化纳入区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等活动,各民族学校打造的“俚颇彝绣工作坊”“苴却砚工作坊”等,让非遗传承各具特色。编创广场舞版“羊皮鼓舞”,将省级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深挖民族文化根脉,因地制宜编排符合当地民族特色歌舞,编创省级非遗项目羊皮鼓舞三人舞《声·生》,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非职业组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第三名。
三是“家常菜”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不断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供给、人才队伍等体系核心,区文化馆从2007年开放至今,坚持为群众服务,免费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书法美术、古筝等各类文化培训,累计接待群众5.2万余人次。目前仁和区共建有区级图书馆 、文化馆博物馆各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89个,馆外阅读点12个,构建起区、乡镇(街道)、 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87平方米;打造出“苴却砚文化艺术节”“迤沙拉姊妹节”“这里仁和知时节”读书会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平均每年送文化下乡下基层30余场次,服务各类人群总计超过10万人次。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大餐”越来越丰富,各类有温度、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空间”遍地开花。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