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绵阳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李白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白马文化等资源优势,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旅+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模式,有力推动文化功能与旅游价值、文化业态与旅游业态全链条深度融合,持续在“挖掘优秀中华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狠抓文旅融合发展振兴”上下功夫,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动绵阳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挖掘优秀中华文化内涵,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绵阳市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深化“文旅+非遗”发展模式,扶持传统技艺类“非遗”企业,支持“非遗”技艺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及“非遗”研学游试点。新培育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2人,孵化创办非遗企业61家,建立市级以上非遗体验基地及扶贫就业工坊30个,创新推出4条非遗旅游路线赋能文旅产业。积极开展文旅推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推介各民族民俗,让社会各界人士共享民族文化大餐,把平武剪纸、羌族水磨漆、白马服饰、羌秀等“非遗”项目进行特色产业包装,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用红色基因固本,充分挖掘红军长征、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历史文化内涵故事,讲好“抗震救灾故事”“两弹一星故事”,推出“平南苏维埃”“死字旗的故事”等5条红色学习体验线路,打造电影《兰辉》,舞剧《大北川》《滚灯》等优秀文化作品,以精神铸魂凝聚共识、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
二、突出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绵阳市结合实际,突出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深化“文旅+民族文化”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各民族特色节日等举办民族文化、非遗传承项目展示等活动,引导游客互动交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各族群众心中,促进各族群众在节庆活动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举办“转山会”“白马歌会”“文昌庙会”等文化活动,获得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全新打造省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市级精品旅游线路6条,绵阳安州区、江油市、北川县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羌历新年、雎水踩桥等民俗文化活动长盛不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旅活动遍布城镇、社区、农村文化阵地,形成了以交往交流交融为最大特色的绵阳文旅品牌。各地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领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狠抓文旅融合发展振兴,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绵阳市积极探索“文旅+民族团结示范项目”产业模式,有形有感有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带来好“钱”景,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系统化、实体化,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累计投入省级民族类资金3100余万元,实施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类项目36个;投入市级民族类资金507万元,实施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类项目36个;投入507万元,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9个。依托示范项目,不断深化“羌历年”“沙朗节”“王朗白马风情节”等传统节日、民俗节庆节庆活动,提升打造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一大批精品乡村民宿,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有效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消费增长,让“旅游+节庆”成为绵阳旅游新常态,让各族群众在游玩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东西南北相承一脉、中华一家其乐融融”的团结情谊,有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