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调查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时评 > 正文

昆明市勠力打造“四海之家”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主动应对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不断增强趋势,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加强对重大政策、重点工作、重要问题的研究部署,不断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广泛“三交”、互嵌融居,打造全体中华儿女共建共享的家园。

  健全完善服务管理体系,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

  坚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理念,不断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等帮助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建立“网络信息、社区民族工作、民族联谊、服务管理”四个平台和“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矛盾排查、应急处置、协作联动”五个机制,构建起统战、民宗、公安等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到边”,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纵向推进到底”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主城区“北京路—人民路—环城西路—滇池路”主干道沿线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指导8个社区签署《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联创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示范效应。与省内外17个地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帮助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快更好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得住”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微信小程序,便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线上咨询、办理政务服务。在全市建立84个“一家亲”工作站,20个“融荣与共”实践中心,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户籍人口享受同政策同待遇。盘龙区小坝社区特意把“一家亲”工作站建立在美食城对面,配备雨衣、饮水机、微波炉和休息桌椅等设备,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有固定的休息和停留之处,为来来往往的小哥们筑起便捷实用的“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享受公费学位。位于市中心金马碧鸡坊旁的侨光小学,有19个民族的560多人就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生中占比90%以上。医疗服务不断提质扩容,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100%全覆盖,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不少于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目前已帮助近千户“新市民”圆了安居梦,昆明连续4年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

  深化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融入”

  坚持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主阵地,以“互嵌”为导向推动示范社区(村)创建全域覆盖,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融入社区“三有一化”党建责任网格,探索建立“党组织覆盖+网格管理”“社会治理+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敞开式”“零距离”便民服务。创新实施“石榴红”工程,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打造“民族团结百家宴”“我们共同的节日”等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致力增进共同性。持续深化“结对子”“一家亲”“手拉手”等群众联谊活动,促进户籍居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知相亲,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层面构建起更为紧密的共同体。


原文链接:https://mzzj.yn.gov.cn/html/2024/difangdongtai_1127/40569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4891号-51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