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始终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扣民生抓发展,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一直以来,自治区坚持不懈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进一步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一、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各族人口素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广西将教育作为广西发展的根本任务,狠抓民族地区教育,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大幅改善。提高经费支持改善教育条件。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八大重点工程、“双千计划”等,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56亿元,启动新建学校1109所,改扩建学校超过8000所,新增学位88万个。改善教师待遇。实施困难地区教师生活补助计划,改善边境地区农村教师生活。实施中小学教师支教走教计划,缓解边境地区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促进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2007年,广西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国家“普九”验收,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人口文化素质的显著提升。相比2010年,全区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10806人,增长80.79%,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76年提高到9.54年,16-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34年提高到10.26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广西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
二、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体育、完善社会保障,各族群众获得感增强。针对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医疗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较大发展。2017年5月,广西实现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成为非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中最先实现全覆盖的5个省(区)之一;全区可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一卡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100%的县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双向直接结算。中医药民族医药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做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功入选全国首个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体育强省(区)的试点省(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养老服务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三、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圆各族群众安居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将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切实抓紧抓好,住房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全面改造农村危房,提升居住安全感。2016以来,全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8万户,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32万户的150%。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下简称贫困户)危房改造26万户,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105%。完成国家下达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6.38万户71万人,目前全区贫困户已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期末的38.6平方米提高至43.6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点。全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61.68万套,基本建成60.6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累计分配入住44.45万户,解决了200万户新市民及特殊困难家庭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区累计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9.49万套,惠及居民约58万户。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一大批村屯道路、垃圾处理、公共照明、改厨改厕改圈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全区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以上。累计完成6.22万个村庄“三清三拆”,建设67条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其中完成77个少数民族地区和沿边地区农村公共厕所改造,描绘出富有桂风壮韵的田园新画卷。全区共有28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465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壮乡文化特色彰显。
实践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