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公益 > 正文
钟 涛 孙桢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艺术人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以艺育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通过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突出民族地域特色 优化课程模块
中国画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和造型方式。作为我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之一,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把民族元素融入国画教学的各个环节,振兴国画教育事业,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立足艺术院校优势特色,深耕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及写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示范性强、反响良好”的教学路径。
把民族元素融入国画教学,要挖掘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民族文化成为作品创新的重要源泉,用艺术的形式对民族文化作最好的诠释。
把民族元素融入国画教学,要突出民族地域特色,调整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增加民族地域特色专业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题材的课程模块,如少数民族人物工笔写生与创作、地域性花鸟画题材创作、地域性民居题材写生与创作等课程。充分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艺术审美形态,把民族文化的理论、要点、思想、精神等教学体系中的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真实的艺术展现形式,从而实现对民族题材的艺术创作。
突出民族文化导向 创新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流水线”生产,培育艺术人才,要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不能“一本教案走天下”。因此,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遵循培养规律,坚持全方位育人。
写生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基础,是确保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获得新提升的重要保障。“写生化”教学是由写生转化创作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的重要方式。在写生教学中,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写生,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和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组织开展“百名师生共绘百米长卷”的创作活动,前后历经半年,创作了《八桂扶贫攻坚图》,作品横135米,纵1.45米,分四个主题呈现八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致富的奋斗图卷。通过类似的活动,使写生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思想与学识同步提升。
开展以写生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活动,应建立以解决基础技法为目标、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方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多层次、模块化课程,强调“写生”作为创作风格的主要方向,明确以民族文化为创作导向,突出为地方文化服务的宗旨,凸显区域特色与教学特色。充分依托艺术生专业优势、创作灵感和才华天赋,采取“写生课堂+乡土民族资源开发”的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与艺术表达的方式,深化民族文化领悟,增进大学生对传承和创新艺术的价值认同,推动写生课堂与理论知识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
结合民族文化建设 重构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担负着服务地方、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搭建以“题材民族化、教学写生化”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提升师生创作水平,创新民族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构建专业育人模式。
以“写生”美术实践作为改革重点,由一门课程派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课程群乃至教学体系,实现创作风格化、题材地域化、水平专业化的教学效果,有效解决培养过程中重学术轻应用等问题,把民族地域题材作为教学创作方向,并将其列入毕业创作考评内容。
构建民族性与艺术性并重的中国画专业育人模式需要注重创作思维的引领,在专业教学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发挥本土地域优势,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的艺术讲授和创作,进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通过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联手,制定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型民族特色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为地方文化建设输送人才的目的。同时,发挥名师团队优势,带动教学团队建设、写生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将题材民族化、写生化教学与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国际化建设相结合,并与广西“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摸索出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与特色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广西画派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学、研新途径和新方式。
(作者分别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