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民族调查网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活动秀峰区因号称“南天一柱”的“独秀峰”而得名,是桂林市历史、文化、旅游、商贸核心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拥有各民族人口16.63万人。少数民族共5410人,其中壮族2242人,回族1182人,瑶族1011人,侗族270人,苗族205人,满族、仫佬族、蒙古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毛南族、水族等其他少数民族500人。
一、全局谋划高位推进,打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基础
一是以上率下,压实政治责任。将创建工作列入“十四五”规划,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专项绩效考核,利用中心组理论学习、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民族政策法规,强化对区、街道、社区三级民族工作队伍培训考核。二是坚持标准,强化创建保障。率先在全市推行“2元/人·年”的创建经费标准,2020年共计投入35万元。连续举办十届“三月三·民族歌圩节”,近3年累计投入1050万元。三是部门联动,形成创建合力。区、街道、社区(村)分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评选,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列入9个专项工作组,共同推动创建工作。区纪委监委机关、区妇联、区民宗局共同组织民族团结家庭、清廉和谐家庭评选;街道办事处组织文明家庭、民族团结进步街区和文明商户评选,评选表彰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社区(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社团协会,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四是着眼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全区在编干部427人,少数民族干部65人,占比15.22%;领导干部202人,少数民族领导干部28人,占比13.86%。建立了以国家一级演员张树萍等16人为代表的民族专家顾问队伍,以瑶族残疾人运动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残奥会冠军吴国山等11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广西山歌王秦国明等17人入选民族文化传承人名录库。
二、强基固本提升发展,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秀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琴潭新区、桃花湾旅游度假区、老城区三大板块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16.49万平方米,清理规范7个农贸市场。新建爱心驿站20个,改造小街小巷9条,52个无物业小区、25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成雨污管网10公里,修复市政道路2.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5.7%。村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惠民项目建设以及自然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目标全部实现。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三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通过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专场招聘活动,新增城镇就业1163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0人。开展热门行业工种培训141期班,累计培训500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3000余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3%,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98%和9.55%。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惠性幼儿园13所,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8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3%,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1%,均达到或超过市级指标,2016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
三、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城市创建基础
一是在创建活动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与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高品位步行街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深度融合。依托靖江王城、两江四湖等6家3A级以上景区,漓江大瀑布店、喜来登等5家三星级以上饭店酒店,打开每年面向近千万国内外游客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窗口。深挖秀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增进文化认同。二是在项目建设中注入“旅游+文化+民族”元素。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通过对名人故居、7座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王城-宋五咏堂、桃花湾旅游休闲绿道的新建重建,将民族、文化、旅游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点多面广的宣传新阵地。三是在旅游项目打造上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在刘三姐大观园等景区景点,将对歌、铜鼓等10多个民族旅游项目与民族团结进步“四个结合”进行改造,增强大众吸引力。四是在对外宣传上强化“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利用红色驿站、景区LED屏等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在景区景点、酒店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放置民族宣传手册,导游、服务员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者、宣传员。五是在创建形式上形成“街道(社区)+”合作创建模式。街道(社区)结合民族团结活动周、宣传月、大讲堂,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文艺演出,营造浓厚氛围。
四、教育体系多位一体,构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基础
一是广泛深入,打造多位一体教育体系。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通过“三微一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绩效管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10个1宣传教育模式”,即:一本知识读本,一间民族之家活动室,一个旅游文教类教育基地,一台少儿才艺比赛,一套“七进”台账,一个“社区+民族团结”服务网络,一套宣传大联动体制机制,一支微公益服务队伍,一张“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地图”,将创建活动推向深入。创新“三个结合、四个引进、六个进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模式,支持辖区学校引进中华经典诵读、茶艺、地方曲艺、手工技艺等项目,桥头小学“民族非遗”、中华小学“四节四礼”、西山小学“翰墨书香”、飞凤小学“青竹工坊”、榕湖小学“四能四会”校园传统文化传承大放异彩。王城-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连片规划,创新发展王城密拓、厚博坊彩色雕版套印、广扇苑团扇制作、漓江石画制作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余家历史人文景点、民族手工技艺体验、非遗文化展示、近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图书室面向大众免费开放,旅游文教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可观可感可悟。桂林市非遗体验馆按照标准化、多样化和特色化要求,发扬教育辐射带动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宣传全国“最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廖爱娟等先进人物事迹,拼搏进取、团结和睦蔚然成风。二是传承发展,打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塑造狮子岩村刘三姐大观园各民族文化、张家村傩舞文化、庙门前村舞狮文化、鲁家村豆腐美食文化等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开展“感党恩”“颂祖国”等民族文化活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打造“三月三民族歌圩节”“舞甲天下国际街舞大赛”“桃花湾周末戏台”“龙狮文化节”等活动,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秀峰区“三月三民族歌圩节”等节庆品牌获得全国最佳传承弘扬传统节庆奖和中国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节庆奖,“百姓家风大讲堂”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五、“七进”扩面、“五微”同心,筑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一是从点到面,“全域联创”深推进广覆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落实落细。创新推出街道、社区、机关“1+X”属地创建与示范学校互学互比、示范企业互学互助、示范连队互学互帮、宗教活动场所和谐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示范引领的行业创建相结合的联创共建模式。以文化活动、双拥共建、和谐寺观教堂建设等形式搭建更多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平台。以党建联建推动全域联创,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组织联合成立议事机构,加强优势互补,共同出谋划策,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各单位分级联创,提质扩面,突出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信教群众等群体,加大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和新经济组织创建力度,目前,辖区全域创建参与率达99%。二是同心同向,“五微服务”各民族共居共乐。打造以“微热线、微窗口、微平台、微帮扶、微志愿”为主要内容的各民族“五微同心服务”。建立区、街道、社区、楼栋四级网格,对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进行细致排查,登记造册;各族居民和各族流动人口在网格内摸清,涉及民族问题在网格中化解;智慧社区服务平台20个社区全覆盖,轻松实现手机填表、在线问答,民族政策掌上了解;建立“法官工作室”,每月定期开展活动,随时热线预约;建立“同心调解室”“定期会商”+“驻所调解”“多部门流转”“三维一体”矛盾化解;“属地化管理、均等化服务”,辖区各民族人口服务和管理纳入社区经常性工作范围,为各民族人员提供均等化服务;成立“微公益志愿者联盟”,4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民生活动100余次。统战社会组织秀峰区新联会“微公益志愿者分队”连续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讲堂30余期,阳光8号公益集市活动每月8日上午,理发、医疗、法律咨询、手机维修、使用培训等志愿者齐聚一堂,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多样化的均等服务。三年来秀峰区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372件,组织就业培训指导450人次,帮助实现就业700多人次,法律咨询、援助、纠纷调解102起,疏导摆摊设点76人次,为创全国文明城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调查网 mz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